首页

女主女王视频网中心

时间:2025-05-30 06:53:18 作者: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发现锕系元素增丰星 揭示“银河系考古”新线索 浏览量:76999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月29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该台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基于中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和日本昴星团(Subaru)望远镜高精度后续观测,首次在银河系的“盖亚-香肠-恩克拉多斯”(Gaia-Sausage-Enceladus, GSE)吸积遗迹中发现一颗具有高钍/铕比的锕系元素增丰极贫金属星。

  这颗编号命名为LAMOST J0804+5740的极贫金属星的发现,为理解宇宙中最重元素的形成机制、开展“银河系考古”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并揭示锕系元素增丰可能与矮星系的吸积过程密切相关,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发表。

本项研究成果相关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林洋名介绍说,研究团队对LAMOST J0804+5740这颗特殊恒星中的48种元素丰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显示这颗恒星的锕系元素(如钍)的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的r-过程(快中子俘获过程)增丰星,成为目前已知少数几颗锕系元素增丰星之一,同时表明它可能诞生于一次极端的重元素合成事件。

  锕系元素增丰现象一直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谜团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双中子星并合或者中子星-黑洞并合是其主要来源。不过,研究团队本次通过对比理论模型,发现磁旋转驱动喷流超新星模型与LAMOST J0804+5740的观测丰度模式最为匹配。这意味着磁旋转驱动喷流超新星也可能产生锕系元素增丰现象,为其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

  动力学研究发现,LAMOST J0804+5740不仅是一颗锕系元素增丰星,而且属于银河系吸积矮星系“盖亚-香肠-恩克拉多斯”的一部分,这不仅是第一次出现在该吸积矮星系中,也是第一次在已知吸积遗迹中发现具有明显锕系元素增丰的天体。

  林洋名表示,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48颗具有钍丰度测量的r-过程增丰贫金属星,发现约三分之二的锕系元素增丰星均倾向于吸积起源。这表明,被银河系吸积的矮星系可能是此类特殊天体的重要来源。

本项研究成果相关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海宁研究员指出,LAMOST J0804+5740如同一枚“时间胶囊”,保存了百亿年前矮星系中剧烈重元素核合成事件的证据。未来,研究团队将扩大对锕系元素增丰星的搜寻,并结合核物理实验和核合成理论模型,揭示重元素起源的完整图像。

  李海宁进一步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银河系考古”提供了新线索,也为理解宇宙中最重元素的形成和演化开辟了新思路。天文学家期待后续研究能揭示更多关于锕系元素增丰现象的奥秘,并进一步探索银河系吸积矮星系的独特化学特征。(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国加州山火蔓延 数千人连夜撤离

有利于塑造产业链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取长补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利于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积极引导“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中小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的中坚作用。同时,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月22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据海南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海南省委批准,海南省纪委监委对海南省委巡视组原副组长吴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广西贵港:“土专家”杨达杰的农机梦

作为算力的物理载体,数据中心通过安装服务器来接收、处理、存储与转发数据,需要大量电力支撑运行。从全球来看,据统计,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为4600亿千瓦时,到2026年耗电量将超过10000亿千瓦时。就我国而言,近年来数据中心用电量同样增长较快,有预计表明,到2025年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将提升到5%,数据中心电力消费涨势快。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将成立全球安全倡议研究中心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今年春季,“赏花+”新模式不断涌现,各地依托自身特色,构筑缤纷多彩的消费新场景。春花烂漫中,人们不仅享受着春日的暖阳,更沉醉于传统文化的馥郁,一系列活动催热“春日经济”,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政企合力重写“西邮记” 拼多多物流新规助推偏远地区全面包邮

文学艺术是人类在创造中以经验和情感的交流来建立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这是文学创作不变的内核,而媒介的更新带来的只是创作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所说,“精神活动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文学创作则是对于这种无限可能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学永远无法穷尽精神活动的全部。假如说有所谓文学的消亡,那只是某种、某些文学方式被淘汰,但同时一定就有新的文学方式诞生——精神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文学方式的永恒性。而且,也一定会有永恒的文学方式……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将再次为人类文明和文学经典化提供一次筛选、提炼、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机遇”。以此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望开启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范式,甚至带来文学生产、传播、接受乃至审美观念、阐释批评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